【科普】谷堆悖论&秃头悖论

网上有关“【科普】谷堆悖论&秃头悖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科普】谷堆悖论&秃头悖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Eubulides,欧布里德,也被译作尤班利兹。古希腊哲学家,欧几里得的学生,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最知名的说谎者悖论就是由他提出的。

流传下来的欧布里德提出的悖论有七个:

1,000,000粒是一堆。

如果1,000,000粒是一堆,那么999,999粒也是一堆。

所以999,999粒是一堆。

如果999,999粒是一堆,那么999,998粒也是一堆。

所以999,998粒是一堆。

如果...

......所以1粒是一堆。

“一捆铅笔”,“一盒快餐”,“一群人”,“一座山”...很多语言里面都有量词。

但在程序语言里面没有量词。

var a=12

实际上在程序语言或者数学中数字和对象是分离的,我们只处理数字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对象。1+1=2,这既适合于两个苹果,也适合于两个星星。

量词本质是对事物的一种额外描述,可以视作特殊的形容词

量词和自然科学中的“单位”非常相似。“一瓶啤酒”和“1升啤酒”的意思相似。 描述的是这些啤酒的体积,10厘米x10厘米x10厘米这么一个标准的体积; 也表示从体积方面来描述,但它往往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啤酒瓶有大有小并不一致,除非你亲眼看到,否则你并不能确定“一瓶啤酒”是多少,100毫升可以是一瓶,1升也可以是一瓶。

虽然看似都是体积相关,但“升”是个数量词,“瓶”是个形状量词,即从形状的角度来描述的。如下图,从风油精瓶到液化气瓶,各种容器都可以叫做瓶子。“瓶”是一种抽象的形状概念。

“堆”也是个形状量词,它约束的是一种底部多上面小的形状结构,而不是数量,这就解决了谷堆悖论的问题:“堆”和数量不相关,只和形状结构相关。如下图,可以说最少四颗谷粒就能构成“堆”。

与数学语言和程序语言不同,在自然语言中有很多无法定量甚至无法定性的语义。比如说“大小多少”“贫穷富贵”“幸福悲伤”等等。

这可以把米粒换成沙子、头发、金钱等,比如:

拥有1000万的是富人。

那么拥有999万的也是富人。

拥有999万的是富人。

那么拥有998万的也是富人。

...

拥有1块钱的也是富人。

这里就产生了悖论,原因就在于“富有”这个定义是相对的,模糊的。当我们说某人是富人的时候,往往带有一个相对的前提,那就是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是富有的。

但是比大多数人多1块钱算是富有吗?多2块呢?多2000万呢?

我们之所以说它是模糊的,就是因为无法确定一个清晰边界,日常中不能说拥有一千万的是富人,而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的就不是富人。

另一个典型的情况就是颜色,我们习惯把400纳米到760纳米的人眼可见光范围划分成赤橙黄绿青蓝紫几种颜色。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说清橙色和**之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这对很多科学研究带来了干扰,以至于最终科学家们强行把600纳米作为一个分界线,599纳米的是橙色,600纳米的就是**,这听起来像是悖论,但却是科学研究的必须。

实际上,关于我们日常所说的贫富也有类似的官方说法,在国际上的富人标准是个人净资产在1000万到10亿美元。

对于很多尚未或者无法标准量化的模糊内容,比如“美丑”“善恶”,一个临时替代方案是 群组投票 ,即让大家一起来评判,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划分界限,即多数人认为美即是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要求,很多模糊语义都将逐渐被清晰定义,但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更久,也许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模糊语义数据的提取和处理也是目前自然语言理解的一个难题。

更多的人愿意把谷堆悖论解释为量变引发质变,虽然这听起来有些诡异,但也很有意思。

一根一根拔头发,拔到量变引发质变,变为秃头...

我们把这种现象视为 涌现 更加合适。

涌现是指由多个子元素共同组合而表现出来的全新行为或属性

比如“不秃”就是由数万根头发组合之后集体表现出来的属性,动物行为是由全身数十亿细胞组合之后集体表现出来的特征。

涌现现象只能在跨层级之上才会出现 ,而至于在何时出现(多少元素、怎么组合),至今还没有比较成型的科学理论,我们只是知道“它就那么出现了,而不知道确切如何出现。”

目前所知关于涌现的知识可能只有以下几点:

我认为,对于 涌现 现象的研究,很可能将会诞生一门新的颠覆性科学,它将是所有科学的科学,甚至是智能本身的科学,它才是真正的 智能理论The Intelligence Theory

智能理论的核心研究对象至少应该包含随机、重复以及基于此两者和时间因素形成规律的规律

END

如何坐公交车、如何坐地铁、如何吃麦当劳、如何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近日,短视频博主“打工仔小张”把这些看似大部分人都熟知的生活常识拍成科普视频,火爆出圈,一个月内涨粉百万,更是被网友戏称为“社会生存学顶流”。教人如何坐高铁、坐飞机、买咖啡的视频,居然火了。这一幕可能会令很多人意外。但这种“意外”所对应的潜台词,本身可能就是一种错误的幻觉。因为现实中,没坐过飞机,喝过星巴克的人,可能远比大家想象中多得多。前几年,有一个传播很广的说法:在中国,“十亿人尚未坐过飞机,五亿人还没坐过马桶”。这个数据的精确度或仍有商榷空间,但它应该足以提醒大家,某些群体性感受与真实世界的反差。在今天,对互联网上的主流发声人群来说,坐高铁、飞机、地铁,买咖啡,似乎就是不言自明的常识,是被默认的标准生活。但实际上,对于许多没走出过家乡的人来说,由于没机会坐高铁、地铁,家乡也没有星巴克,这些稀疏平常的事情对第一次尝试的他们而言都可能构成挑战。也就是说,虽然小张的走红有偶然性因素,但这部分视频内容的受众规模,其实不可低估。或者说,对于小张视频所发布的生活科普内容,今天的社会是有真实需求的。这样的生活科普之所以看起来另类,乃至于小张的走红让很多人意外,是因为今天的信息传播习惯了以“大城市”“现代化”为视角。有一种调侃就颇具代表性——如今的短视频上全是“人均百万,人均三套房,人均保时捷”。在如此普遍的“高大上”之下,教人买咖啡、坐高铁、坐飞机的视频,自然就显示出一种难得的真实质感。并且,很多人愿意关注这样的视频,或许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在观看时,可能会让自己完全放松下来,想起曾经初到“大城市”那个局促不安甚至无所适从的自己。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按摩”。更关键的是,与此前一些反映田园牧歌式乡村生活的视频比起来,这样的生活科普,是不带滤镜的,它触及的是很多人在当下所面临的真实问题,贵在呈现了一种普通人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同时,它也有助于塑造一个更为包容、多元的信息传播环境。当更多人能够看到这种隐藏在“大城市”“现代化”幻象之下并不那么“理所当然”的一面,并借此观照到自己曾经融入“大城市”的不适与不易,或许人与人之间,尤其是网络氛围中的公共情绪也能够少一些对立,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敌意,多一些包容。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仍有一半左右人口居住在县域,5亿农村人口中的大部分居住在县域内的乡村地区。这部分人群,可能多数都离高铁、飞机很远,甚至不知道星巴克的存在。他们走向“大城市”,迈入“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也是整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部分。但就目前来看,这些人在实现“跨越”的过程中,到底面临哪些困难,需要哪些帮助,至少在网络舆论场中应该被更多看见。这背后既有信息的鸿沟,也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鸿沟。前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像小张这样的内容创造者变得更多,相信将能够推进鸿沟弥合的进程,而后者,依然任重道远。

关于“【科普】谷堆悖论&秃头悖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7)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凝珍的头像
    凝珍 2025年11月22日

    我是正弦号的签约作者“凝珍”

  • 凝珍
    凝珍 2025年11月2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科普】谷堆悖论&秃头悖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科普】谷堆悖论&秃头悖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 凝珍
    用户112212 2025年11月22日

    文章不错《【科普】谷堆悖论&秃头悖论》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正弦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