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的风俗

网上有关“怒族的风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怒族的风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怒族的风俗习惯 [编辑本段]风俗习惯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怒族主食为玉米、养子等。贡山北部怒族还从藏族那里学到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少数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响,有时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鸡、鱼、猪、羊、牛肉外,还有猎获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欢吃饭菜合煮的较稠的饭粥,将野味一起煮在里面,鲜美可口。怒族男女均喜饮酒,并喜欢豪饮。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烧饭之用。内间为主人卧室及储藏粮食,不许外人进入。

建国前,怒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少数头人和富裕户也有多妻的。各地较普遍流行转房制。男子婚后,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屋,与父母分居,并分到少量财产。但小家庭在生产生活上仍然与父母及整个家族保持着共同耕作及相互协助的义务。幼子与父母同住,父母死后,所遗土地、牲畜、房屋主要归幼子继承。世系按父系计算。碧江怒族实行的父子连名制,是计算世系和财产的重要标志。贡山的怒族有重丧的习俗;福贡、碧江怒族的先民行火葬,有氏族墓地。现行土葬。

怒族的习俗 相传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时间有元旦及春节前后两种之分。年前,要准备好烧柴、杀猪、煮酒、舂粑粑、打扫卫生。过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请长者吃饭。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饭要让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门。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 。柔若人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七月十四、新米节、祭山林节等。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举行。此项活动只限于男性参加,牺牲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贺新房也很有特点。当木楞房的四壁还没有开设门窗时,主人要杀只鸡,请巫师祭新房,后用斧头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个洞,装上门。当天,村里人都主动带着鸡、酒、肉前来祝贺,饮酒,欢歌跳舞,通宵达旦 。碧江怒族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要祭谷神,三十则要祭雨神。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当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怒族人便要为“仙女”过节,此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地区民间传统节日。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园荒芜,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当时一位美丽、聪明且力大无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开悬崖,凿通了一个山洞,为怒族人民引来了清清的泉水,使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浇灌,从此荒山变成了绿洲。怒族人民称阿茸为“仙女”,鲜花节就是为了纪念她而举行的民俗活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这天,怒族群众以自然村为单位,选择一至三个钟乳石的石灰岩洞为仙女洞(或称经洞),各家各户都去那里祭祀。去祭祀的人们扎好一束束杜鹃花,带上牲礼、酒器;每户还用三到五包玉米立于洞口,并把各种洗干净的粮食堆成圆堆,摆上祭品,烧起松烟,由主祭人念祝辞,打鼓念经,大家叩头献贡。台前和台两侧,有身披暗红袈裟、手持法器诵经的喇嘛和操弄唢呐、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侧的四方形烧香台上插有松枝、鲜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万古长青;鲜花是敬献给“仙女”;玉米表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在悠扬的唢呐声中,鼓镲高奏,祭祀活动达到 *** 。然后,人群开始向“仙女洞”移动。身着盛装的姑娘们手捧刚采摘的鲜花,带着祭品,来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间传说,从钏乳石上滴下来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回家后,各家都设宴饮酒,歌舞娱乐,年轻人还身着盛装,到宽阔的场地上比赛射箭。晚间,青年男女还要围着篝火对歌、跳舞,彻夜不息。现在过仙女节,已赋予新的内容。 *** 还拨出专款,帮助和组织怒族人民过好节日。同时举办物资交流会,组织**晚会和文艺节目演出,并进行划船和射箭比赛等体育活动。其他民族的干部和群众,也都踊跃参加和祝贺。这样,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节”已成为一个民族团结友好、互相交流和学习的盛会 。 怒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怒族一般在20岁以上才提亲,看重哪家的姑娘后,由能说会道者上门提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允许,商定彩礼后,即不得反悔。聘礼一般多为黄牛,多则2头,少则1头 。婚期不择日期,不忌年月,男方备好酒肉,女方父母邀请亲戚朋友,背100-200个糯米粑粑送亲即可,男家要招待女方亲友用饭。婚礼一般为一天一夜,回到女方父母家。男方要杀一头猪,带一瓶酒和许多糯米粑粑,以孝敬父母。在女方家期间,新郎要砍柴,修房和做家务。一个星期后新郎才与女方开始共同生活 。怒族婚姻中还有转房习俗和“讨男子”习俗 。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制作时,选用当地特有的一种石片(约1厘米厚)打制光滑,当石板锅。烧热后塌入面糊烙熟,烙好的石板粑松软香酥,别具......>>

怒族有什么习俗 千脚落地房

“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一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怒族都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为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饮之用。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铺设于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这些木桩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人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千脚落地的房子”。

怒族的这种千脚落地竹木房,结构简单,既易搭建,也易于拆迁,又适合山区多雨多雾的特点。按传统习俗,一家建房,全村都来帮忙,一天之内就可以把房子建成。如今,随着怒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怒族人民的住房形式也正朝着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宗教信仰

中国怒族固有的宗教。该族约2.3万人(1982),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等县,另有小部分居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宗教信仰除本族固有宗教崇尚原始崇拜外,也有少数改信藏传佛教、天主教和新教。各氏族名称大多以动物命名,并在氏族起源的传说中,把该动物视为本氏族的祖先,或者视为有特殊关系而加以崇拜,带有图腾崇拜的色彩。如碧江县的“斗霍”氏族,又称“别阿起”,意为“蜂氏族”,传说其祖先“茂英充”,是从天上飞来的一群蜜峰变成的女人所生。“达霍”氏族,又称“拉起”,意为“虎氏族”,传说其祖先是老虎。居住碧江县老母登、普乐、知子罗等地的怒族,传说有六个氏族的祖先分别是蜂、猴、熊、鼠、蛇和鸟。

怒族习俗 怒族有着怎样的礼节与禁忌 礼仪

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进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两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肉象征有兴旺的后代,最后主人还要与客人共同饮“同心酒”。

节庆

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每到腊月末,家家都要清扫庭院,除净火塘中的余灰,并用松枝装饰门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种器皿铺上一层绿松毛(松树叶),象征去旧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团圆饭。初一凌晨,年轻的小伙子要抢先去井里打吉祥水,并给长辈拜年请安,长辈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进行招待。烧好的第一顿饭要先给牛和狗分出一份面饼和肉汤,因牛不吃荤,主人要用手掰开牛的双唇灌进去。过年期间,杀猪宰羊,要相互送礼,邀乡里亲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丰盛,情趣盎然。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贡山怒族群众都要欢度盛大的传统节日――鲜花节(又称“仙女节”)。 关于鲜花节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怒家山寨有一个勤劳、聪明而又美丽的姑娘阿茸,她不辞艰辛,劈开了高黎贡山,引来了泉水,使常年干旱、荒芜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浇灌,使两岸的岩石变成了沃土,荒山变成了绿野,可是她却被可恶的头人烧死在高黎贡山的山洞里。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十五日,时值阳春三月,怒江两岸鲜花怒放,怒族人民为了纪念阿茸,便将这一天定为鲜花节,以此来纪念他们崇敬、热爱的阿茸。 节前,先选几个钟乳岩洞作为仙女洞。节日这天一早,怒族群众穿上盛装,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鲜花,前往村寨附近各自选好的溶洞去祭祀,朝拜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仙女”――阿茸,并举行聚餐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边吃边喝、边唱边跳,整个山谷都沉浸在古朴而隆重的节日气氛中。

婚俗

怒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怒族的家庭也颇具其本民族的特色。 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正式联姻而由男方请媒人带上酒到女方家中说亲。婚姻最后由父母决定。 云南怒族小伙子姑娘们爱吹口弦,常常在小河边、山坡上,三五成群用小巧玲珑的口弦,交流情感,倾吐对心上人的爱慕。 小伙子和姑娘相爱后,双方背着阿爸、阿妈、长辈,用口弦声相互约会,并互相赠送信物。小伙子送给姑娘自制的口弦,姑娘则送给心上人自绣的花布烟袋。在口弦和烟袋上留有互相知晓的表示双方真挚爱情、永不变心的印记。感情特别深厚的男女青年,还各剪发一束送给对方珍藏,以表示生死与共。 怒族男方在迎亲时,婚礼非常热闹,青年人吹口弦、弹琵琶、跳琵琶舞或锅庄舞,老年人则唱着婚礼歌向新婚夫妇祝福。婚筵是所有礼仪中宴请规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带猪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帮助砍柴和耕地,然后才能举行婚筵,婚筵时不但酒肉要丰盛,场地也要布置一新。届时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姑娘们要向他们抛洒面粉,表示吉祥如意。 男子婚后,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筑新房,与父母分居,但小家庭在生产生活上仍与父母及整个家族保持共同耕作和相互协助的义务。贡山怒族有男子从妻居住习俗。

服饰

怒族妇女善于织麻布,因此怒族男女均喜欢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砍刀,肩背弓弩及兽皮箭包,中老年男女怒族均以布绑腿及小腿下部。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加上许多花边,在头部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珠料等装饰品,耳带铜环。年轻姑娘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贡山的怒族则只佩胸饰。贡山地区怒族妇女着布袍,年青姑娘加围裙,头披一方巾。

饮食

怒族习......>>

怒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

怒族有哪些建筑 怒族千脚落地房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有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

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0.5公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

福贡和泸水地区的怒族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

怒族建筑 怒族人居住在怎样的房子里 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在饮食方面,一般来说,南方人喜食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 *** 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喜爱吃烤羊肉串、 抓饭和馕,蒙古族爱吃炒米、炸羊尾和喝奶茶,朝鲜族爱吃打糕、冷面和泡菜,藏族爱吃糌粑和喝酥油茶,黎族、京族和傣族爱嚼槟榔。在服饰方面,蒙古族习惯穿蒙古袍和马靴,藏族爱穿藏袍, *** 尔族爱戴四楞绣花小帽,朝鲜族爱穿船形胶鞋,苗、彝、藏等民族的妇女爱戴金银制的饰品,彝族男女外出时都喜爱披“擦尔瓦”(形如斗篷的羊毛披衫)。居住方面,汉族聚居地区普遍采用院落式住宅,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牧区的民族大多住蒙古包7739傣、壮、布依等南方民族爱住“干栏”式楼房等。 中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3951道教、佛教、 *** 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都有传播,信教者约有上亿人。当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人,信仰也有不同。回、 *** 尔、哈

中华独特的风俗习惯 各民族简介如下: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 ***

*** 是 *** 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 *** 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 *** 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 *** 。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5、傈(lǐ)僳(sù)族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 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 *** ,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

谁知道关于怒族的故事? 5分 我国的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3县,兰坪、维西两县也有怒族聚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怒族人口数为28759。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语言差别很大,碧江、福贡、兰坪等地怒语互相不能通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怒族自称“怒苏”(碧江),“誓阿怒”(福贡)和“阿龙”(贡山),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但各地怒族还保留着自称、本民族语言等特点。怒族地区从八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从17世纪开始,怒族除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所搐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干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此外,迁入怒江地区的僳僳族头人也开始强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夺怒族人当奴隶。辛亥革命后,1913年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先后设置菖蒲桶(贡山)行政委员公署及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2个殖民公署;1918年,统一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33年, *** *** 又将3个公署改为贡山、福贡、碧江3个设治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社会经济

怒族很早就从事农业生产,至清代已经开始种植麦类和蔬菜,但仍猎禽兽以佐食,手工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当时怒族已同外界发生密切的交换关系,以黄连到内地出售,内地的各族商人贩运食盐到怒江,彼此交换。1929年以后,碧江的知子罗、福贡的上帕等地辟为定期集市,铜币、纸币等货币开始流通,怒族中出现了一些季节性的小贩。目前怒族民间保存着少数的石刀、石斧,说明曾经历过石器时代。他们曾经以木、竹制锄作为农业生产的工具,直到16~17世纪开始使用铁制工具后,有些人还继续使用这种木、竹锄。

怒族最初使用的铁制工具是刀、斧。在刀耕火种落后耕作方式下,他们使用铁锄。后来才传入铁犁,实行犁耕。但山地耕作仍停留在刀耕火种或者锄耕阶段。贡山一区的怒族所用铁制工具曾受到纳西族和藏族的很大影响。

碧江怒族的农业耕作技术比福贡和贡山怒族都要粗放,早期的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占着绝对优势,这种情况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是一致的。福贡地势、土壤都比碧江为好,又由于交通方便而便于购置农具。因而锄犁耕作技术比碧江先进。碧江、福贡和贡山三地的怒族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同,土地制度有差异性,福贡地区的怒族个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有的土地保留较少,但仍保存着个体成员共同占有的集体耕地。贡山一区的怒族因受到藏族、纳西族的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这里形成了以地缘联系为纽带的村社,在村社内部存在两种土地所有制:村社内未经垦耕的山地和森林属于村社所有;经过垦耕的土地归个体家庭长期占有。此外,还存在个体家庭间的共耕耕地。由于铁制工具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使用,已能生产出一些剩余产品,从而使交换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当时已产生雇工,其工资分实物工资和货币工资两种。在怒族社会内外还出现了借贷关系,有实物和货币两种借贷,实物借贷多半是租借牲畜、粮食。同时已开始发生土地抵押和蓄奴现象。

建国前,怒族地区有的古老村寨还保存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公社的某些特点。在以血缘为纽带的个体家庭成员间,保存不同形式的土地公有制和正在发展的个体土地私有制。碧江甲加、罗宜益的家庭公社保存的特点比较显著,他们曾以图腾作为共同的祖先。福贡怒族氏族血缘组织为“提其”,每个提其都出自一个共同的始祖。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若干近亲家庭成员集团“的康”。由于成员不断增加,在每个“的康”之下,又形成近亲兄弟关......>>

为什么猫在大便的时候要一直看着主人呢?

闲来无事,把自己听过的故事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三月三

“三月三,蛇出山”,“三月三戴地簪,不戴地簪,蛇要钻屁眼”,“三月三,吃粑粑”,这是小时候经常挂在耳边的歌句。这一天,是蛇钻出洞的日子,为了避免被蛇咬,大家都会把地米菜花(地米菜,一种可以吃的野菜,开白色小花)采着插在头上或者戴在衣服上,这样可以避蛇。

九月九

九九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远眺,遍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这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以前只知道重阳节要吃粑粑,有道是“重阳不吃粑粑,老虎咬你妈。”所以重阳节我们不赏菊,不喝菊花酒,不登山,我们只吃粑粑。记得七八岁大的时候,重阳节那天,我妈妈到傍晚都没有回家,我跑到

马罡

马罡,一种妖,相传是癞蛤蟆或者青蛙成了了气候,吐一口气而成。一般在五六月份大晴天下了行雨出现。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马罡就是彩虹,以前我一直以为马罡是同彩虹一起出现的妖怪,今天爸爸告诉,马罡就是彩虹。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对面山上出现了一道亮丽的彩虹,又长又大。在我们村。彩虹是及少出现的,从小到大,我见到彩虹的次数屈指可数,那一次彩虹的出现,引起了村里的轰动。爷爷,幺爷爷,爸爸,叔叔伯伯们拿着锄头,扁担之类的跑去打马罡,不过我问爸妈,奶奶都说没有去打,马罡没得人敢打。那时人们只是在议论,马罡的出现会造成什么不幸的事,随着马罡的不断移动,他们议论着这样的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对于马罡,我们是敬畏的,厉害的人会扯一根草,对马罡一划,相传此法可以杀死马罡。不记得是高中还是初中时,我周末到爷爷家,碰巧那天下雨,山上出现了很多彩虹,我是极少看到彩虹的,当时特别兴奋,但在场的爷爷却一点也不兴奋,而且满脸的忧愁,嘀咕着,又有什么不幸的事要发生了。当时我也算受过科学教育的,于是告诉爷爷那是彩虹,是自然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引起的。但我并没有说服爷爷,他只是说我这个小孩子都什么,然后继续做他的事。像爷爷那一辈是比较封建迷信的,到了爸爸这一代,现在自己知道以前是老百姓不懂,迷信才会那样做,不知道现在的小孩,是已什么样的心情看彩虹。

收脚迹

人至将死或者死后,会到他生前走过的地方,做生前做过的事,收他在人世留下的脚迹,然后无牵无挂的离开。收脚迹的时间越长,意味着越留恋人世间。

我没有见过收脚迹,但经常听人说他们的亲身体验,有的人对于收脚迹的发生感到害怕,有的人则没什么感觉,也有的人不舍。

羊雀叫

羊雀,是一种鸟,叫声音似“圭圭羊”,我从未见过这种鸟,只知道有歌谣是这样说的“圭圭羊,跳上墙,生个蛋,两斤半。”但我要说的并不是它的蛋,而是它的叫声。

“羊雀叫,圭圭羊,前娘杀鸡留鸡腿,后娘杀鸡留鸡肠,鸡肠挂在柳树上,过去过来哭一场”。在春天,第一次听到羊雀叫的时候在上厕所,那么,就该倒霉了。如果日子好,讨三天米就把晦气讨掉了。如果日子不好,就回生病。记得姐姐小时候上厕所的时候听到了她那年春天的第一声羊雀叫,妈妈不好意思带着姐姐淘米,奶奶带着姐姐讨了三个早上的米。所为讨米,就是到村子里或者其他村子里到别人家里讨个打发,奶奶当时是这么说的“我孙女听到羊雀叫,讨个打发”。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有给米的,有给粑粑的,也有给前的。这些米和粑粑只能姐姐一个人吃,当时妈闲麻烦就把米和粑粑卖了,买衣服给姐姐。虽然破了那晦气,但时那一年,家里人让姐姐处处小心。现在貌似没有这种习俗了,羊雀叫它的,我上我的厕所。再也不用担心要去讨米了!

蛇相捂

如果看到两条蛇相捂,千万不能说“谁谁你看,有两条蛇相捂”或者被叫名字的那个人就会死,只能指着树子或者石头之类的说“那根树子或者石头,那两根蛇相捂。”让树或者石头代替去死。看到蛇相捂,一般要把那两条蛇打死,不然不吉利。

一塘的蛇,蛇相会。

“你相头会,我相二会”

蛇吞象

蛇吞相,蛇把另一条蛇吃三次吐三次,然后那条会去找药给它吃的那天蛇,如果跟那条去找药的蛇,看着它找的什么药,那药是能治百病。

五月二十龙相会

五月二十,龙相会,天下雨,如果在这天看到蛇长冠了说“是龙下海,是蛇钻草,是神上天”后面接上你的心愿,比如保佑我当官发财之类的,就能心想事成,看到这类事,一天要奉承它。或者就是祸害。

五月二十七

蛇长冠

姐姐见过一次长冠的蛇。那是在外婆家,记得那天早上大伙都去山上看蛇,当时外婆只带了满了十二岁的姐姐去看,而未满十二岁的我则和表弟妹们留在家里等待他们的归来。那是个风雨交加的早上,一大早就有人到外婆家叫外婆去看蛇长冠,外婆说“我说怎么天又打雷又闪电的,雷电老往一处劈,原来是有东西要成精了啊!”外婆说蛇长冠是很难见的,长了冠就成了精,是要祸害世间的,未满十二岁的孩子阳气不足,抵御不了煞气,就带着姐姐去看了。一屋子里的小孩子很是兴奋,期待着他们快点回来,回来给我们讲蛇成精的故事。等待的日光特别难熬,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那么久,最后他们终于回来了,带着新奇的故事一起回来了。

雷雨交加的早上,天突然的变黑了,所有的雷电都劈向一处,那雷电不同于我们平时见到的雷电,而是像神话剧里特效处理的雷电。据说彩虹是弯的,马罡是直的,一条笔直的马罡从天际直接射向蛇出现的山上。雷鸣电击,马罡显世,是为大凶!蛇虽个头不大,却长了冠,它慢慢的从洞里不断的向外爬行,然后,它正好爬了一般,就被雷劈死了。其实它只要在多一点时间,就一点时间,它就能爬出那个洞,从而成精或者成龙了,但它最终还是被雷无情的劈死了。

外婆和姐姐到的时候,长冠的蛇已经被雷劈死了,地面上有一到裂缝,不断的有泉水从裂缝冒出来,蛇露出上半截身子在外面,尾巴那半截还在洞里没爬出来,有泥巴不断的从蛇洞往外涌。风停了,雷电也没了,马罡也不在了,只有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有人说这蛇长冠成龙渡劫没成功,被雷劈了,有人说这蛇要成精了,被天上的神仙发现了,所以派雷公电母收了它。我不是那蛇,不知道为什么它会死,我想马蛇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死吧!

有借无还

村门口不远,209国道旁,二羊山那里,有一个洞,洞口前有个小坑,每逢下雨就会不断的冒水出来,小时候上学放学路过总爱去瞧瞧。听大人说那以前有菩萨保佑,人们可以去那里借东西的。点柱香,烧把纸,磕个头,需要借啥,低头求菩萨便是。以前物资匮乏,一般去那里借东西都是用来救急的。大部分人都是去那里借米,借包谷之类的食品充饥。后来听说有人借米还糠,还有的甚至有借无还,这样的行为伤了菩萨的心,后来人们就在也在那里借不到东西了,有关借东西的事也就成了传说。

我们现在的家猫是由野生的猫驯化过来的。为了生存,野生的猫经常要伏击猎物,要是猎物闻到猫的排泄物就会逃掉,并且这些排泄物的味道还会引来老虎、豹子等强大的天敌。所以野猫总是喜欢在离窝比较近的地方上排泄,然后埋掉大小便,减少留下的踪迹。

家猫虽然经过人类的驯化,但仍有些生活习惯保持祖先的本能。它们会找个隐蔽的地方,而且一般是固定的地方大便,大便拉完了,它们还会用沙子仔仔细细地埋好。

狗不会埋大便,它们大便和尿液中含有信息激素,可以告诉别的狗“我到此一游”。

关于“怒族的风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南派三叔的头像
    南派三叔 2025年11月23日

    我是正弦号的签约作者“南派三叔”

  • 南派三叔
    南派三叔 2025年11月2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怒族的风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怒族的风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怒族的风俗习惯 [编辑本段]...

  • 南派三叔
    用户112301 2025年11月23日

    文章不错《怒族的风俗》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正弦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