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新课标着眼于历史内容的完整性,强化渗透历史的时序观念。尽管新课标仍按照旧课标的六大板块组织教学内容,但每个板块下的教学内容的编排已经不再根据主题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内容严格以时序为线索,较为详尽地列举出各阶段的历史知识,力图选择出反映不同侧面的历史内容。中国古代史按照时间顺序划简单划分为不同时期: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七个阶段;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不作时段的划分。对课标内容以平实叙述为主,不作性质上的划分和归类,这可能为教材编写者编写教材,各地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教师自身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教学,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针对原课标存在由于历史线索的不连续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残缺,新课标对重要的时间点、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如增加了对文景之治、三国两晋南北朝、安史之乱、五代十国、宣政院、李自成起义、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荣氏家族与中国民族资产主义的兴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建国后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共十六大、北京奥运会、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点。补充的这些知识点填补了原课标中历史线索中缺失的节骨点,既尊重了客观的历史,也使教师、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捋出一条贯穿古今的、完整的、畅顺的历史线索,更能从这条历史线索中把握历史演进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便于教师、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趋势。新课标在克服原课标的缺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新课标的教学内容缺乏主题统摄,把同一时期不同侧面的内容不加分类地罗列在一起,内容庞杂,点点俱到,繁琐而不成系统,零散而缺乏逻辑,这不利于授课者和学习者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内容。新课标在增加了一些重要内容的同时,也删减了一些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使历史线索出现断续的现象。如删减了尧舜禹的内容会导致“传说时代”的历史内容欠完整;删减“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内容不利于理解传说时代是过渡到文明时代的过程;删减了张骞这个西汉时期的重要的历史人物不利于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删减了武则天这个唐朝承前启后的历史人物不利于把握唐朝盛世景象出现的过程。此外,新课标还删减了左宗棠、邓世昌、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黄继光、邱少云等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标志性人物,这不利于学习者完整把握历史。
《历史课程标准(7—9年级)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部分组成。 “前言”部分简述了研制课程标准的背景,阐释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性质与价值,论述了研制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对设计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作了简单的介绍。 “课程目标”部分规定了学生通过初中历史课程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内容标准”部分规定了学生通过初中历史课程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内容标准把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学习板块和学习主题的设置,构建了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初中历史课程新体系。 “实施建议”部分对如何实现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在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建议。 目前形成的《历史课程标准(7—9年级)》(征求意见稿)具有以下特点: 1.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特点 本历史课程标准与原有历史教学大纲相比,突出了义务教育所具有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坚持“两个面向”:一是面向所有学生,课程标准的研制充分考虑了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实际状况,能使所有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二是面向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各类学生,既考虑了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获取更好的学业成就创造条件。 2.体现了时代精神 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人文主义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点等等,都体现了时代精神。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体验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进步,崇尚科学精神,逐步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民主与法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意识;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环境意识,认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3.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 课程标准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构建了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学习主题的确定,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历史发展的时序和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二是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强调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贯彻少而精和探究式学习的原则;三是考虑到初中生的特点,注意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 4.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减轻了学习负担,降低了课程难度 课程标准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对学生学习的具体的历史内容提出了三种要求:(1)凡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第一层次要求。这是学习初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70%左右。(2)凡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第二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20%左右。(3)凡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第三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能初步分析所学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10%左右。课程标准基本上改变了原有课程中“繁、难、多、旧”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5.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学习历史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接受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改变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倡导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程标准倡导新的教学观念,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7.为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 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只提目标,对具体知识点不作过多、过细的要求,从而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教科书的编写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8.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评价目标和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历史教学评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考察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强调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避免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初中历史课程要在原有课程建设基础上,通过标准的研制和实施,革除现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真正落实义务教育的目标。
关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正弦号的签约作者“辉丽苹”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新课标...
文章不错《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