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科学家

网上有关“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科学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科学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将此叶片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这样处理可以形成见光和不见光两部的对照实验.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②阳光.

碘遇淀粉变蓝色.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这说明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该实验现象还可以证明⑥光合作用需要光.所以该实验的变量和证明的结论是②阳光、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⑥光合作用需要光.

故选:C.

什么是实验组 什么是对照组啊 还有接受实验变量处理是什么意思啊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第一个发现光合作用的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也不容易窒息而死。因此,他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但是,他并不知道植物更新了空气中的哪种成分,也没有发现光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G.Engelmann,1809-1884)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是黑暗的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恩格尔曼的实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光合作用是被谁首次发现的?

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例1、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萨克斯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具体体现在( )

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答案选但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选D,即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例2、(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 )

①实验组 ②对照组 ③黑暗中培养 ④在光下培养 ⑤生长育好 ⑥生长不良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VT[Oa

答案选D

但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选C,即①④⑤。

例3、为了解土壤微生物是否能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了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

B、 向a、b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C、 检测敌草隆消失的情况,预计a组敌草隆含量不变,b 组的全部消失

D、 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答案选:A、

但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A是正确的。

从以上例题中可以看出师生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定上存在着较大分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好多师生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判断依据不同。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是认为处于正常情况下的实验是对照组,而经过特别处理的是实验组。这是例1中选择C、例2中选择B、例3中选择A、C的师生的理由。

2、 是认为显示正结果的实验为对照实验。这也是上述部分师生的理由。

3、 是认为处于正常情况且有正结果的是对照实验。这种说法结合了以上两种说法。

4、 是认为没有限制因素的为对照实验。这是例1中选择D、例2中选择C、例3中选择C的师生的理由。

5、 是认为具负(相反)结果的是对照实验。这也是上述部分师生的理由。

6、 是认为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这也是例1中选择D、例2中选择C、例3中选择C的师生中目前提出的最多的理由。

在此主要对6的判断依据依据做一下分析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实验都是要验证(探究)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每一个实验都有实验目的,按照实验目的,找出实验中要研究的因素(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控制的特定实验对象的因素),及相应的实验因素中的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控制的特定实验对象的因素的变量)。变量是相应的因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因素是自变量的对象,这种关系如遗传中的性状与相对性状的一样。如例1的实验中,实验中要研究的因素是光(光照强度),而相应的因素的变量为曝光(正常的光照强度即光照强度不为零)和遮光(光照强度为零),这样曝光组和遮光组接受实验变量,由此可知接受实验变量是实验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究竟实验组和对照组判段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呢?

通常,一个实验总要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实验(即对比实验)只是一个条件(即因素)不同,其他条件(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组实验,借此条件(因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用于对比的实验对象组一般称为对照组。我们不难发现对照组起到一种衬托作用、实际上它就相当于物理学中参照物的作用,既然作为衬托作用的对照组其实验过程、结果、现象对实验者已经有感性上或理论上的认识,也就说在未真正做实验之前,实验者对对照组的结果已经知道。如果发现真正做实验之后对照组的实验结果与其之前的结果是不相符合的,说明此实验操作过程有误,宣布实验已失败,必须重做;如果在实验设计中所有的对象组的结果实验者都不清楚,既此所有的对象组为相互对照实验,我们可以根据这来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如例1中在实验设计中曝光组实验结果实验者以有一定感性认识(实验结果已经清楚),既其为对照组,遮光组为实验组。同理例2、例3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与答案一样。这种确定对照实验的理念,与验证或探究实验过程的认知规律是相符合的,同时它又能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及分析资料信息的方法相融,因此可以应用到所有实验中。

总之,在探究性学习中,要使学生准确掌握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首先要求教师把握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的基本理论,并持之以恒地有效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同时还能为改进实验教学,推行素质教育,特别是为培养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光合作用是被J.Priestley首次发现的。

1771年,英国牧师、化学家J. Priestley进行密闭钟罩试验。他发现有植物存在的密闭钟罩内蜡烛不会熄灭,老鼠也不会窒息死亡。于是在1776年,他提出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但是他不能多次重复他的实验,即表明植物并不总是能够使空气“净化”。

荷兰医生J. Ingenhousz在Priestley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Priestley实验不能多次重复的原因是他忽略了光的作用,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

一般以J.Priestley为光合作用的发现者,把1771年定为光合作用的发现年。

扩展资料:

最早的光合作用:

1990年,一种红藻化石在加拿大北极地区被发现,这种红藻是地球上已知的第一种有性繁殖物种,也被认为是已发现的现代动植物最古老祖先。对红藻化石的年龄此前没有形成统一看法,多数观点认为它们生活在距今约12亿年前。

为了确定这种红藻化石的年龄,研究人员专门到加拿大巴芬岛收集包含这种红藻化石的黑页岩并用铼锇同位素测年法分析,认为红藻化石有10.47亿年的历史。

在确认红藻化石年龄基础上,研究人员用一种名为“分子钟”的数学模型来计算基于基因突变率的生物进化事件。他们的结论是,约12.5亿年前,真核生物开始进化出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

百度百科——光合作用

关于“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科学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易秋的头像
    易秋 2025年11月16日

    我是正弦号的签约作者“易秋”

  • 易秋
    易秋 2025年11月1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科学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科学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 易秋
    用户111607 2025年11月16日

    文章不错《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科学家》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正弦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