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物理科普著作

网上有关“经典物理科普著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经典物理科普著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毕业于牛津大学气象学(Oxford University)和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因为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彻底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1972年,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1974年以后,他的研究转向了量子引力论.虽然人们还没有得到一个成功的理论,但它的一些特征已被发现.例如,空间-时间在普朗克尺度(10^-33厘米)下不是平坦的,而是处于一种粉末的状态.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纯态,因果性受到破坏,因此使不可知性从经典统计物理、量子统计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个层次.

1980年以后,霍金的兴趣转向了量子宇宙论.

然而,2004年7月,他改正了自己原来的“黑洞悖论”观点,信息应该持之以恒

斯蒂芬·威廉·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这是真正的空前绝后.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所以说,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他有身体上的缺陷,可他的头脑聪明得很!尽管如此,译者(吴忠超)之一于1979年第一回见到他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第一次参加剑桥霍金广义相对论小组的讨论班时,身后门一打开,脑后忽然响起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己驱动着电开关.译者尽量保持礼貌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疾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从他对译者私事的帮助可以体会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须驱动轮椅从他的家——剑桥西路5号,经过美丽的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驶到银街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室.该系为了他的轮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霍金虽然身残但志不残,非常乐观.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在富有学术传统的剑桥大学,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斯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公众评价中,被誉为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提出宇宙大爆炸自奇点开始,时间由此刻开始,黑洞最终会蒸发,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他因患“渐冻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1988年仍出版《时间简史》,至今已出售逾2500万册,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 他被世人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个爱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宇宙之王”.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先后在重庆、南京和青岛上小学.1948年随父母去台湾,又在台中读了一年小学.1949年丁肇中先考入台北成功中学,次年入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的教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1955年建国中学高中部毕业,考入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1956年转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1969年任教授.,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丁肇中的思维与交流方式极其独特,初次与其交流会让人觉得他思维混乱.但仔细听来就会了解到,他的思维并非混乱,而是他想说的事情过于复杂以至于无法用语言合理表示出来.这点是想必听过他讲座的人都深有体会.

荣誉

由于丁肇中对物理学的贡献,他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学(1978)、香港中文大学(1987)、意大 丁肇中与妻子

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是曲阜师范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校长.1977年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1988年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奖章.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质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 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当物理学中一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相矛盾时,就会发生物理学的革命,并且导致新理论的产生.他根据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历史和他亲身的经验指出,许多重要实验,例如 K介子衰变中电荷共轭宇称与宇称复合对称性(CP)不守恒的发现,J粒子的发现,以及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开辟了物理学中新的研究领域,但这些实验发现都是预先在理论上并没有兴趣的情况下作出的.又如高能加速器实验近年来作出的有关粒子物理的基本发现,除W粒子和Z 粒子外,几乎都是在加速器开始建造时未曾预言过的.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他重视科学实验的观点,对科学工作者是很有教益的.

发现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为7.5×109eV)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矢量为主模型的实验检验、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测量和ρ、ω介子干涉参数的精密测量等,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见介子).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 丁肇中

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的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当时,新闻界有一个误会:以为J粒子就是“丁粒子”,是丁肇中以姓氏来命名的.其实,这纯属巧合.丁肇中的本意是,想用这个粒子来纪念他们在探索电磁流性质方面,花了10年时间才获得的这项重要新发现.加之物理文献中习惯用J来表示电磁流,因此,丁肇中便以拉丁字母“J”来命名这个新粒子.

量子电动力学

丁肇中的研究工作以实验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为中心. 到目前为止,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1)反氘核的发现;(2)25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表明电子、μ子和τ子是半径小于10-16厘米的点粒子;(3)精确研究矢量介子的实验;(4)研究光生矢量介子,证实了光子与矢量介子的相似性;(5)J粒子的发现;(6)μ子对产生的研究;(7)胶子喷注的发现;(8)胶子物理的系统研究;(9)μ子电荷不对称性的精确测量,首次表明标准电弱模型的正确性;(10)在标准模型框架内,证实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热心培养高能物理人才

1981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合作组——L3组,准备在欧洲核子中心预计在1988年建成的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将在质心系能量为1011eV能区中寻找新粒子,特别是电弱理论预言的黑格斯粒子(见黑格斯机制),并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现象.L3组目前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领导“阿拉法磁谱仪”实验探索反物质

1998年6月2日,美东部时间凌晨6时零9分,发现号航天飞机腾空而起,机内载中、美等国共同研制的“阿拉法磁谱仪 丁肇中

”进行运行实验,此举揭开了人类第一次到太空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的序幕. 阿拉法磁谱仪实验是一个大型国际合作科学实验项目,实验由丁肇中教授领导,包括美国、中国、意大利、瑞士、德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7个研究机构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参加,仅中国参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不下200人,其目的是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 这次在航天飞机上运行的“阿拉法磁谱仪”传回的数据,从接收到的1%数据判断,它工作正常,并出现了预想的反质子,但由于数量太少,尚无法说已经发现了反物质.阿拉法磁谱仪将随航天飞机于本月12日返回地面.下一次将在2002年再一次进入太空,并在太空逗留3—5年,今年下半年将组建阿拉法太空站,第一批组件将于1998年11月20日首次进入太空.

求采纳

是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在196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的时候,提出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并因而荣获1979年的诺贝尔奖。弱电统一理论是继十九世纪麦克斯韦、法拉第将电作用和磁作用统一成为电磁理论以后,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成功的统一理论,目前已经成为高能物理的理论基石——标准模型的关键组成部分。除此而外,温伯格在天体物理、宇宙论等领域贡献甚伟。温伯格的天体物理名著《引力论和宇宙论》(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出版于1971年,迄今为止经过多次修订再版,依然是广义相对论、宇宙论和天体物理方面最优秀最流行的教科书。他的三卷本的《量子场论》(The Quantum Theory of Field)目前是理论物理研究生和物理学家最重要的教科书和参考书。

温伯格天才横溢,一生致力于“终极理论之梦”,他认为科学家的最瑰丽的梦想是找到“具有无限意义的完备和和谐的”终极理论,它可以解释宇宙所有的运动。姑且不论终极理论是否可以实现,但是以温伯格为代表的终极理论学派,对于科学的大胆和无畏的追求,是人类值得自豪的悲壮的颂歌。温伯格的科普名著《终极理论之梦》(Dreams of a Final Theory)和《最初三分钟》(The First Three Minutes)名满天下,都已经介绍到国内。李政道博士曾经说,就传播大爆炸宇宙学说而言,《最初三分钟》这本书使整整一代物理工作者和自然工作者受益。这两本书都写得大气磅礴,画面壮丽,低回委婉,洋溢着作者澎湃的激情和智慧的沉思。但是当我读完《亚原子粒子的发现》,不免大吃一惊。这本书的风格与前两本迥然不同,像一泓汩汩的清泉清澈而质朴,像一副工笔写真真切而美妙。 看来是由作者对于读者的定位所决定的。作者对于本书读者的定位主要是“那些没有科学知识背景而对数学只懂得算术”的人,为了使这些人能够领略和欣赏“20世纪文化最珍贵的部分”——科学的发现,“了解20世纪物理学的伟大成就”,理解这些新的发展,所以本书写得异常浅近,而且尽量做到知识的自足。本书在有关章节的“背景知识回顾”中,对一些重要概念,“例如电的本质、牛顿运动定律、电力和磁力、能量、原子量等”,作了翔实的讲解。因此本书第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起点低,深入浅出,照顾的读者面极为广泛,既包括“原来没有受过数学和物理训练的学生”,更包括社会上广大的缺乏科学知识背景但对近代科学发展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源自1980年春作者在哈佛大学所开的公共基础课的讲义,听众中有许多是文科专业的学生,这一背景也决定了温伯格会特别重视讲述的通俗性。

本书以亚原子粒子,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等的发现为经,叙述上大体遵循历史的轮廓,由此“让读者直接进入20世纪物理学的一系列关键的专题”。这种写法不同于通常教科书系统的逻辑叙述,但也许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把科学传授给一般读者的方法”。

必须说明,作者主要篇幅放在“较早期的一些发现,特别是有关构成普通原子(ordinaryatoms)的一些粒子的发现:电子、质子和中子”,甚至与此相关的“更早期的一些发现,包括运动、电学、磁学及热学的一些定律”。反倒关于证实夸克存在的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试验等新近的研究进展着墨较少。这似乎使人难以理解。联系到目前科学著作和教科书的编撰中存在一种忽视基础,舍本逐末的倾向,例如编写大学物理教科书,把经典力学和电磁理论等基础内容,或者是删减得支离破碎,或者是在讲授中挂一漏万,温伯格的这本书,应该是给我们的清凉剂。作者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不把本书的历史发现的主题与今日基础物理工作联系起来,将会十分遗憾。因此我……指出这些连接点——例如马斯登–盖革实验(Marsden-Geiger experiment)揭示原子核存在和20世纪60~70年代证实夸克(quark)存在的实验之间的关联;还有,利用密立根测量电荷的技术在现代物理研究中寻找自由夸克和其他一些外来粒子(exoticparticles)。我也把较早一些物理学家的工作,如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的电磁统一理论,对今日正试图完成的统一理论提供了一个范式(paradigm)做了解释”。

什么是“连接点”呢?就是知识的传承和创新的交点。目前举国“创新”的旋律响彻云霄,但是人们往往忘记了创新来自继承,没有牛顿就没有爱因斯坦,没有普朗克、薛定谔和海森堡,就不会有今天的高能物理的标准模型。厚积才能薄发,温伯格的这本小册子实际上在告诫我们,学术上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看起来温伯格这本书的内容浅近易懂,实际上却包含深意。所谓意在言外,底蕴深厚。深入浅出,正是大家风范。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浓墨重彩描绘了书中所涉及的“伟大科学家生长的土壤”,描写了他们“发芽、生长和丰收之源”,作者引用翔实的科学史素材,甚至于科学家的经典文献,栩栩如生地介绍了汤姆逊、卢瑟福、密立根、玻尔、查德威克等巨匠的科学发现,并且重点介绍了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剑桥大学凯文迪许实验室。这些科学史的材料,不仅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提高了本书的学术含量。可以说有关内容对于研究科学史的科学工作者颇有参考价值,尤其对于物理学家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具有难以估量的启发意义。 《亚原子粒子的发现》的中文版是名家翻译的科普名著,文字质朴流畅,校对精审。我特别欣赏的是,中文版附录了中英文的索引,同时保存了原书的“进一步阅读的材料”的参考文献,便于读者查证和进一步研究。温伯格的这本书定稿于1982年,2002年再版时增加了第五章“其他基本粒子”,使得本书的时代性更强。我热诚地向读者推荐科学巨匠温伯格这一本“把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解释得清晰和美丽动人”的亚原子世界的绝妙素描。

关于“经典物理科普著作”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墨阳阳的头像
    墨阳阳 2025年11月22日

    我是正弦号的签约作者“墨阳阳”

  • 墨阳阳
    墨阳阳 2025年11月2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经典物理科普著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经典物理科普著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史蒂芬·霍金,19...

  • 墨阳阳
    用户112212 2025年11月22日

    文章不错《经典物理科普著作》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正弦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